查看原文
其他

北极熊?不!白熊猫!

提起大熊猫

你想到什么?

黑眼圈、大肚子,憨态可掬……

那么,

“没了黑眼圈”的大熊猫

是什么样子?

来了!

今年四月中旬,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,摄录下一张大熊猫影像,图片清晰显示出这只熊猫独特的形态特征:毛发通体呈白色、爪子均为白色,眼睛为红色,正穿过郁郁葱葱的原始落叶阔叶林。25日,记者从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,据专家分析,根据照片上这些外部特征,可以判断该熊猫是一只白化个体。从体型判断,这是一只亚成体或青年熊猫,年龄大概在1-2岁左右,是野生大熊猫中记录到的完全白化个体,表明在卧龙的大熊猫区域种群中,存在“白化”突变基因。


野外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的白色大熊猫影像。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

该区域种群存在“白化”突变基因

不影响正常生活

据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员介绍,“白化”现象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,但均较为罕见,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,从而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、黄白色或浅黄色。单纯的“白化”突变并不影响动物正常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,除了可能造成动物在环境中更容易被发现、身体对日光直射比较敏感以外,通常对动物的活动、繁殖均没有明显影响。

IUCN(世界自然保护联盟)熊类专家组成员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员表示,“白化”现象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,但均较为罕见,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,从而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、黄白色或浅黄色。单纯的“白化”突变并不影响动物正常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,除了可能造成动物在环境中更容易被发现、身体对日光直射比较敏感以外,通常对动物的活动、繁殖均没有明显影响。

据介绍,“白化”突变是隐性基因,可以遗传。每个动物个体的体内有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两套基因,只有当来自父母双方的该基因均为突变型时,动物个体才会表现出“白化”的性状。根据目前的数据还无法判断这只个体的性别。当它与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野生个体(也就是普通的“黑白”在熊猫)成功繁育出后代时,第一代大熊猫宝宝的外部形态将仍是普通的黑白色型,但体内将会携带一份“白化”突变基因。而之后,当两个均携带有突变基因的个体再次交配繁殖,它们的后代中就有可能出现两份基因均为突变型的情况,在外部形态上就表现为“白化”个体。

野外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的白色大熊猫影像。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

性别无法判断

与普通“黑白”熊猫繁育第一代仍是黑白

据了解,根据目前的数据还无法判断这只个体的性别。当它与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野生个体(也就是普通的“黑白”熊猫)成功繁育出后代时,第一代熊猫宝宝的外部形态将仍是普通的黑白色型,但体内将会携带一份“白化”突变基因。

而之后,当两个均携带有突变基因的个体交配繁殖,它们的后代中就有可能出现两份基因均为突变型的情况,在外部形态上就表现为“白化”个体。在卧龙这个大熊猫种群中,白化突变基因是否会进一步传递下去,还需要通过保护区持续的野外监测来进行观察研究。

为摸清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态系统物种的组成结构,掌握了解不同物种对栖息地利用状况,2018年,卧龙自然保护区启动了卧龙野生动物网格化监测科研工作,该工作是指在全区不同生态系统中,选择了7个样区,每个样区20平方公里,布设红外触发相机,以此系统监测区内野生动物的分布与动态变化。这次白色大熊猫照片就来自其中一个监测样区,相机安装于去年12月,同一点位还拍摄到大量的中华斑羚和毛冠鹿的影像。

网友:

这可能是全球唯一不熬夜的熊猫

白色大熊猫的照片一经发布,也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。

有网友调侃,

这是生的时候没墨了

有网友调侃:

这是没化妆被偷拍

有网友调侃:

这是全球唯一一只作息规律的熊猫

不熬夜

也有网友表示:

还是黑的更好看

还有网友称:

这不是大熊猫是北极熊

有网友称:

以后连黑白照都拍不了了

还有网友担心:

可能不太好找对象


来源:综合环球网、中新网

推荐阅读



传播中国,影响世界

欢迎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

觉得不错,请点个在看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